臺州親斫古琴傳承

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9-20

親斫系列倪琴,從選材至斫制皆為倪詩韻老師親自參與。其木胎,無意于工而無不工,皆精選珍品老杉木為面,珍品老梓木為底。其漆灰,以鹿角霜生漆傳統(tǒng)手工藝做胎,或以朱砂佐之或以黑推光漆之,更有臻品百納,以小葉紫檀貼面。其配件均為老紅木或小葉紫檀,更顯珍貴。其聲返璞歸真。至精至妙處,欲述已忘言。親斫倪琴均隨琴附帶“親斫證書”。琴腹納音處有“海門倪詩韻制”親筆簽名,雁足上方有手制“倪詩韻印”方章一枚,“雷音琴坊”機制方章一枚。古琴音韻,千回百轉,如絲如縷,繞梁不絕。臺州親斫古琴傳承

倪詩韻在中國斫琴傳統(tǒng)中斷多年后,在沒有任何技術指導的情況下,憑著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敬仰、對古琴的熱愛,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,為中國古琴傳承發(fā)展嘔心瀝血。一路走來,他始終心懷善念,歷經(jīng)滄桑,嘗遍心酸,終成大業(yè),從一個不懂音律的懵懂少年成為中國斫琴界的大師,可謂一片冰心在玉壺。每每與倪詩韻交談,他都是琴不離手、曲不離口,終日寢食不安只為琴。有人曾問倪詩韻,何欲何求,何苦何樂?他的回答簡單而直白——“我喜歡”,因為喜歡是不要任何理由的。能讓更多的人感受經(jīng)典,接受熏陶,是倪詩韻一生的宏愿。而更讓他欣慰的是他心愛的女兒自幼受古琴熏陶,大學專攻古琴藝術,如今在同濟大學任古琴教師,使他的愿望得以更廣的傳播。“我心有琴,琴會向世人訴說我的心聲?!倍嗝礃銓嵉恼Z言,正如他“勤于思考,求真務實,不囿于成見”人生信條一樣,他在自己的專業(yè)領域里以踏石有印、抓鐵留痕的韌勁,積極創(chuàng)造,勇于探索,不斷追求。杭州親斫古琴名家古琴的演奏形式多樣,包括獨奏、合奏等,每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魅力。

倪琴深受大陸、港臺、日本、歐美、新加坡等海內(nèi)外琴人喜愛,收藏者甚眾。有名琴家常選用倪琴作為舞臺演奏和錄制唱片用琴。蘇州汪鐸先生的《絲桐講習》中的DVD唱片,南京李家安先生的古琴專輯《天籟》、戴曉蓮女士的古琴專輯《漣漪》、《戴曉蓮教學演奏琴譜》DVD、龔一先生的古琴專輯《琴呼吸》、朱晞先生的古琴專輯《守約深美》和《纖指流年》中的CD錄音、北京楊青先生的《楊青古琴》以及三種著作配套古琴錄音、成都李雪梅女士的《佩蘭》,均選用倪琴錄制。有名琴家多愛收藏倪琴,演奏級倪琴已一琴難求。

首先是一代、第二代的親斫琴進行對比。一代的親斫琴聲音比較華麗、松透,第二代親斫琴偏向于金石之聲。吳先生認為第二代的親斫琴聲音很厚實,泛音很好,與一代的聲音差別比較明顯,兩種各有特色。倪先生跟大家分享了兩張親斫琴的制作:“第一張琴是第二代的(小仲尼),聲音結實、厚重,厚里帶著質感,聲音清雅,音量也小一點。一代的親斫琴,松透、渾厚,色彩豐富。一代親斫琴我考慮到它的使用一般在音樂廳、大的舞臺上。前幾天在雙十一東方衛(wèi)視直播的大舞臺上,也是用到了倪琴。它的層次、色彩也跟環(huán)境比較搭配,場合的效果比較好?!惫徘俚那糠倍?,每首曲子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內(nèi)涵。

倪詩韻,當代有名斫琴家,梅庵琴派傳人,師從梅庵琴派傳承人王永昌先生,現(xiàn)為江蘇省古琴藝術(梅庵琴派)代表性傳承人,任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(yè)委員會常務理事、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理事,同濟大學古琴研習基地主講教授、古琴選修課程負責人。2018年參加在UN總部舉辦的“新百年梅庵元年古琴音樂會”和美國巡演演出。其斫琴有成就,所制古琴世稱“倪琴”,2006年,中國樂器協(xié)會民族樂器分會授予倪詩韻“古琴制作名師”稱號;2016年,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“中華木作大師(古琴制作)”稱號。古琴在古代被用作抒發(fā)情感、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,是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濟南挑選古琴流派

彈奏古琴需要堅持長期練習和不斷反思,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水平。臺州親斫古琴傳承

對古人來說,彈琴本是一件平常事,在清幽寂靜的夜晚,十三琴徽泛起清音,月下?lián)崆俑幸馊ぁH缃?,同一輪明月升起,星垂平野闊,我們拿起古琴的霎時間,堅持與永恒便相伴而行。倪琴的琴徽沿襲古制,多為蚌徽,選用海蚌磨制的倪琴徽,更顯光彩。當然,因審美需求的不同,無論是琴人還是收藏家都可定制翡翠琴徽、玉徽與金徽,來彰顯自身的品味。如此看來,倪琴也有一輪“明月”照。照在各放異彩的琴徽上,照在“天地人”聲的歲月中,照在月下彈奏的一瞬間。星漢燦爛,若出其里。潔白的月光照拂在琴面,也照拂在琴者的心間。臺州親斫古琴傳承

標簽: 古琴